WFU

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

【瀅觀點】2016未來大人物—大人有勢,我們更有事





文/鄭瀅瀅

利用週末的時間,參加由關鍵評論網所舉辦的這個論壇。以教育、農業、地方再造、社會四個議題做為主題,邀請這四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來對談,而這些講者大約在30歲上下,卻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默默耕耘著。

我選擇了教育的議題參加,內容包括體制內外探討教育的本質、高職體系能得到什麼?還有媒體能在教育中扮演什麼角色⋯⋯等。會擇這個議題主要是因為自己本身在求學過程中相當受挫,在壓破與反抗中升學、畢業,一直有自己的想法,最後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。



時代的逼破

接觸社會後在回頭看這些,仍然認為自己當時做的選擇沒有錯,對於現在的成就也不是體制內時期給予我的。很多時候,我們的選擇往往來自父母,而非自願。但實際上父母沒錯、我們也沒錯,是因為時代的發展,再加上上一代的經驗,逼迫我們不得不這麼做。如果非要自己選擇,最好的方式不是強破上一代接受我們的想法,而是給他們一個理由(例如:選擇這個科系對我未來想做的事會有什麼幫助)來說服他們,讓他們安心。


嘗試犯錯,錯誤能幫你成長

不管你讀到多高的學歷,大部分的事情都還是得從基礎開始做起。在填鴨式的教育中除了升學,也不容許犯錯。我們總認為犯錯是很可恥或者沒有面子。但如果不學習嘗試犯錯,你永遠不知道從犯錯中能學到什麼,同時也導致求學時不敢發問、工作時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所以我們不能怕犯錯,應該勇於嘗試,或許會發現自己又成長了些。


觀察學生的需要,再決定要教什麼


傳統的教育是老師決定的教什麼,但講者—特殊教育曲智鑛老師卻發現,或許我們教的從來都不是學生所需要的,真正的學習是當你走出教室後,能順其自然地運用在社會上。所以寧願先讓孩子走出教室,觀察他們真正遇到的問題,再決定要教什麼。

這讓我想起我訪過的幾位教練,他們也運用著同樣的觀念在教導學生,當學生有所獲得甚至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上時,不只他們受益,老師本身又多了一份不同的經驗。


閱讀與思考


之中也請到《故事》媒體負責人來做分享;現代人總追求速度,沒有耐心看完長篇文章。但實際上閱讀這件事對於思考是何等的重要。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好內容之外,也要有好的標題和好的開筆,如果開筆不好,這篇文章同等被判死刑。相對,好的標題與灑狗血標題僅一線之隔,所謂好的標題是既吸引人又符合內容。所以一切仍與思考和經驗有關。

這是一場相當有意義的論壇,很多的想法與觀念也與自己相符,同時又能聽到更多不同的觀點。我認為台灣人應該要學習多元接受不同的想法,耐心聽完別人的聲音,每個人都做一點點,無論個人或社會,真的會不一樣。